东湖评论:暑假可怕?假期教育大可不必如此焦虑
正值暑期,在大数据算法的加持下,不少教培机构精准投放,电话信息轮番轰炸家长,一些平台类似“暑假很可怕”等打着科普幌子的短视频宣教更是层出不穷,各种暗示“补课不够,孩子落后;进班不早,成绩不保”,通过煽动家长“鸡娃”的焦虑情绪,实现兜售相关课程、书籍和教具的目的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然而,在视频中义正辞严进行科普宣教的,却不一定是具备相应资质的教育从业者。“伪科普”的背后是真广告。所谓的“暑期很可怕”警告,拨开替家长分忧、帮孩子解难的云雾,不过是流量变现、攫取商业价值的带货话术,这些伪科普视频除了涉嫌虚假宣传、不当营销,还违背了教育部门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的要求。
暑假的教育焦虑困住的不只是孩子,更是千千万万个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家庭。为了最大程度规避这些伪科普视频的负面影响,除了以政府有为促进监管有力,更需要家长们从思想上摒弃出资让所谓的“专业人干专业事”,将课程塞满孩子的暑假,“填鸭式”完成任务的教育怠惰心理,转而切实认识到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力的道理。教育部门对暑假的安排,除了考虑气候与健康,更是基于孩子自身成长规律,对学校教育的补充。因为,长期的脑力疲劳会损害孩子的生长发育,对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。
家长要有敏锐的识别能力,拒绝伪科普、真卖货视频的“焦虑贩卖”。利用暑假与孩子一起规划生活,有条不紊将计划推进落实,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。检查指导孩子课业的同时,注重倾听、了解孩子;功课不好的孩子,可就近审慎选择补习班疏通堵点。根据孩子的喜好,接触感兴趣的课外培训。同时,也要锻炼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,参与家庭决策,适当分担家务,而不是将超前学科教学作为假期生活的主体。
生活即教育,社会即学校。暑期是孩子放松身心的时间,更多参与到家庭事务和社会活动中,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同理心。钟南山说:“与传授知识和技能相比较,教会孩子怎么做人更加重要”。孩子的学习多赖于模仿,家长的言行,就是孩子们学习的范本。网上有一个父亲协同四幼子练字的视频流传甚广,大女写《道德经》,二女写《千字文》,小女写《三字经》,最小的儿子从线条开始练习控笔,互不干扰,练字结束一起阅读交流感受。无论晚上忙得多晚,次日清晨父亲都会按时陪孩子们晨读。长此以往,这样高质量陪伴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与从早到晚抱着手机的孩子不同,往往拥有更稳定的内核、更丰盈的内心。
正如教育家井深大所说,“成就一个孩子的最好方式,绝不是强迫他成为什么样的人,而是父母不断鞭策自己,不断成长、反思、学习,为孩子积累源源不断的能量”。今年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郎程超的母亲戴云芳,就是这样一个以自身能量磁场吸引带动孩子成长的典型,她坚持陪伴小程超学习,自己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儿子请教,与儿子共同探寻知识的趣味。
把握暑期成长的契机还要走出家门,走进社会。带孩子在当地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图书馆逛逛,领略、融入一方水土文化;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服务,小主人翁践行文明礼仪。让孩子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魄,在远足旅行中增长见识,在志愿活动中砥砺品格,将在校学习的“小课堂”与社会实践的“大课堂”有效结合,让暑期生活有意思更有意义。
信息高速传播、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,家长要坚持理性的教育理念,遵循个人的成长规律,从自身出发高价值陪伴孩子,形成身心健康、终生学习的理念,才能摆脱焦虑的情绪陷阱,为真正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、实践本领和综合素质创造有利条件。
稿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
作者:李祺宇(当阳市财政局)
责编:闻玉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