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头条

20岁的淮安男孩9年两次捐髓救父,父母说——我们给他一次生命,他“还”了两次!

来源:扬子晚报 2023-08-26 09:05:45

2014年,只有11岁的淮安男孩王训洲为救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父亲,他捐了1200毫升骨髓移植给父亲(扬子晚报曾在2014年9月22日报道过),2022年,父亲病情复发,已是大一学生的他再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救父。9年之间,两次救父,王训洲也从懵懂少年长成阳光大男孩,回想起两次救父经历,今年20岁的王训洲说:是义务更是担当。而他的父母则不忍地说:“我们给他一次生命,他‘还’了两次!”今年8月23日,他入选淮安市第七届道德模范候选人,并正式公示。

11岁休学一年增肥20多斤救父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今年8月24日,在金湖县城水香嘉华小区,记者再次见到王训洲时,他已不是当初那个胖嘟嘟、满脸稚气的懵懂少年,而是一个戴着眼镜、1米9的个头、近200斤体重的阳光大男孩。

记者了解到,2014年为了顺利完成骨髓移植,原本当年暑后就读小学六年级的王训洲不得不先休学,与母亲周永华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近一家日租房里等待手术。周永华告诉记者,由于丈夫王元国当年体重达220多斤,而医生要至少抽儿子5斤骨髓,如果不够还要抽儿子的造血干细胞,所以她要给儿子增加营养。儿子原本110多斤的身体,经过一个多月骨头汤的调养,增肥到130多斤。

2014年10月13日,增重成功的王训洲被推进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,历经4个小时,共抽取了900毫升骨髓。但王训洲的父亲王元国体重有220多斤,因此,按照手术方案,第二天,王训洲再一次被推进手术室,历经3个半小时,医生从他的体内又抽取了250毫升造血干细胞,幸运的是,整个移植手术很成功。

疫情期间进京捐造血干细胞救父

“儿子第一次捐骨髓救我,我从心里面是抵触的,孩子还小啊”,提及儿子第一次给他捐骨髓与造血干细胞,今年46岁的王元国至今在言语之中仍有不舍,他说,只有与他有同样经历过生死的人才能明白他当初的心情。

第一次骨髓移植后,王元国开始接受靶向治疗,在家人的照料下,他的病情控制很稳定,就在全家生活逐渐走向正轨时,2022年9月份,王元国病情复发,在家人的坚持下,加之经济原因,他选择到北京高博博仁医院做免费试验性手术治疗,可惜失败了,要想延长生命,只有进行 CAR-T细胞治疗,这就意味着,儿子王训洲要再一次为他捐献造血干细胞。正在南京读大一的儿子听到这一消息后,毫不犹豫要捐造血干细胞救他。

但当时正处于疫情防控阶段,怎么能尽快顺利到达北京成了问题,王训洲告诉记者,在他就读学校——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领导的帮助下,10月20日,王训洲从南京出发来到北京博仁医院,隔离一周后,10月28日,医生从王训洲体内抽出造血干细胞给父亲。

“我是父亲骨髓的供体,并且细胞活跃度高,只有我捐献造血干细胞才能救父亲,这也是一种担当吧!”王训洲说,在他心中,一家人开开心心、健健康康地团聚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事。

“我们一家就像是一个船队”

“我们给了儿子一次生命,但他却‘还’给我两次。”说起儿子两次救他,父亲王元国有点哽咽的言语之中充满愧疚。

尽管第二次手术很成功,但父亲的精神状态大不如以前。王训洲说,平时母亲在家照顾父亲,他在学校就利用一切空闲时间与父亲视频聊天,暑假回家后,他每天陪着父亲在小区里散步。在家人的关心、鼓励下,父亲变得更有生机、有活力了。记者了解到,王训洲从小就特别懂事,特殊的家庭境况让他在成长的路上心智愈加成熟。

记者2014年采访王训洲第一次捐髓救父时,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爸爸说过,我们一家就像拴在一根绳上的船队,而爸爸就是这根绳子”,时隔近十年,王训洲说,现在,他是这根绳子。
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朱鼎兆

上一篇

Keep 上市后首次发布半年报:上半年亏损2.23亿元,同比收窄29.65%

下一篇

最后一页

为你推荐

最新热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