革命文物看江苏·青春印记|人民的胜利
(资料图片)
【编者按】江苏省文物局、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、新华报业传媒集团(扬子晚报)联合组织开展的2023年“革命文物看江苏·青春印记”征稿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,征稿内容主要为广大青少年读者与江苏革命文物的故事、对革命文物的理解以及革命文物对其生活的影响与意义。欢迎各地青少年踊跃投稿,可发送到邮箱:fanxingfukan@126.com。详情扫二维码查看。
“一竹竿行万里,省县村镇刻分明。”
淮海战役纪念馆里珍藏着一根竹竿,它的主人是被评为“特等功臣”的支前模范唐和恩。1948年深秋,唐和恩与广大翻身农民一样,沉浸在土改之后第一个大丰收的喜悦时,淮海战役打响了,唐和恩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了支前小车队。
淮海战役中有543万民工支援前线,这些民工跟着解放军转战各地,一般随军服务2至3个月及以上,但很多人服务期满后仍不回家,他们说:“淮海战役打不完,我们坚决不复员。”浩浩荡荡的几百万支前大军,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感天动地、震撼人心的故事。
作为543万支前民工的代表唐和恩,他和乡亲们冒着风雪推着独轮小车支前,车上装的是大米,肩上挑的是白面,自己吃的却是红高粱、红辣椒、红萝卜咸菜,这就是“三红”的由来。支前道路崎岖难行,这根小竹竿便成了拄拐,当遇到河流阻挡时,也许就用这根小竹竿探视河流深浅,翻山越岭时,这根小竹竿便成了引路的工具,引导着群众紧跟党的脚步。他的足迹遍布苏鲁皖三个省,行程2500多公里,在他随身携带的竹竿上,密密麻麻地刻着88个大小城镇和村庄的名称,一米来长的小竹竿是淮海战役伟大胜利的见证,是毛主席人民战争光辉思想的生动体现。
“炮声隆隆震天响,车轮滚滚上战场。”独轮车也是淮海战役的功臣,车上担着的不仅仅是物资,更是新中国成立的基石。
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有一个供游客体验的独轮车,我尝试推过,推了一小会便已经能够感觉到累了,但先辈们当时面对的真实环境是纪念馆所不能模拟的;纪念馆外有一条还原的支前小道,我尝试走过,恰逢雨天,小路上泥泞不堪,低洼处还有积水,这和先辈们走过的路丝毫不能比,淮海战役的胜利,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!
纪念馆内珍藏着许许多多的革命文物,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篇篇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,它们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物质财富,更是先辈们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。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为的是继承他们的遗志,发扬他们的精神,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、永远奋斗! 王海涛
校对 徐珩